详细内容
主题:说说锦衣卫吧!!!!  

(王崇现  2001-07-16 0/9870/90)

我要发言
过客名册
送给好友
副题:李某真正想要试问你们谁能阻止,今天怎么没见人来挑衅了!哈哈!闪也!
内容:
朱元璋出于什么目的键立锦衣卫???想来想去也不大明白。世俗的说法有以下两种:
1.加强君主专制;
2.用来杀灭开国功臣,提防被分封为王的诸子(其实是为了防朱棣)。
直接受皇帝本人指挥的特种部队厂、卫有何异同?东厂、西厂、内行厂有什么联系?厂的
领导是太监,锦衣卫的指挥史是一般的武官。似乎没有内行厂,好象就叫内厂,只存在很
短的时间。真正有影响的就是东厂、锦衣卫。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关于厂、卫的
知识我也很少,望熟悉明史的同道指正。明朝皇帝設立廠衛的主要原因,是想從文官集團
手中獲取對軍政大權的直接控制手段。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队,名义上,实际上属于具有
及其特殊权利的警察一类的部门,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类似的组织。锦衣卫可以杀除皇
族以外的所有人,可以先斩后辏,在各地公干的时候,地方官也必须全力支援。所以,锦
衣卫的权力极大。至于东厂,是国家秘密警察。有点胡佛控制时期的中央情报局的味道,
后来在东厂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厂,后来又在这之上建立了中西厂。
咳~~明朝的事情说起来都可笑。衣卫历史悠久,并非明朝创建。历史上有多种叫法,
汉朝时也被叫作“金吾卫”,锦衣卫大概是唐朝以后的叫法。其职能在各朝各不相同,并
不是什么秘密警察组织。有时锦衣卫确实负责皇家警卫;有时则只是名义上的亲卫队;在
某些朝代时,其官职更被作为一种荣誉,虚授予与保卫工作完全无关的人,类似于西方
“骑士”那样的封号。只是在明代被魏逆控制,常与两厂一同行动,被并称“厂卫”,才
沾上恶名。明先建东厂,后又建西厂,目的是让其互相监督、牵制。后来怕两厂滥权,又
建内行厂,专门负责监视两厂。这是我从龙的天空转载下来的,虽写得较多,但主观意见
太多,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关于锦衣卫的正面论据,最早是在为写转世传说搜集资料的时
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现在。刚好看到火之虫也对这有兴趣,就干脆一口气写完
它。
各位看过的绝大部分史书或小说,对锦衣卫的描写,都充满了一种强烈的谴责语气,是
绝对意义上的反面人物。能够成为正面角色的,恐怕是少之又少了。事实上,无论从锦衣卫
成立的初衷,还是其组成,负责对象来看,更象现在香港的廉政公署一样,是一个直接对皇帝
负责的廉政机构。朱元璋对吏治腐败惩治之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或许都听说
过剥皮亭的事。在明初,只要官吏贪污银两超过五两以上者,便以剥皮处决,并在剥下的人
皮中填入草絮,悬挂在剥皮亭中。以此警戒为官者。虽然吏治如此之重,我们不得不承认他
的用意是好的。然而问题是,即使有这么重的刑罚,贪污仍然屡禁不止。到底根源何在呢?
事实上,明朝数百年江山,自太祖而下,真正的贪污中坚都是来自文官集团。如果上溯其源,
应该是宋代废武兴文时便开始了。虽然其间经元一朝,亦未有多大变化。明朝初年,掌权最
大的人物,不是太祖朱元璋,而是丞相胡惟庸。而一直到明朝亡国,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文
官集团手中。最为强悍精明者如太祖,成祖,也只能部分控制这个腐化而又庞大的集团。至
于武宗朱厚照,则只能说是这场延续数百年的权力斗争的失败者,神宗更是借修道来逃避,
孝宗则唯有妥协。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胡惟庸其人。此人绝对是有才,而且也绝对的有野
心。他执掌中书省的时候,做的事情许多连皇帝都不知道。而到最后,朱元璋终于发现贪污
腐败的根源时,才发现胡惟庸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让许多文官逍遥法外。到这个时候,朱元
璋感到政权受到了威胁,终于忍不住动手。结果却发现,军队名义上的指挥权是在他手里,
但事实上处处受文官控制,以至根本无法有效使用军队。我不知道老朱是如何动手的,但是
最后,他使用了手上最信得过的一支军队,也就是他的亲卫队,仪鸾司,锦衣卫的前身。胡惟
庸获捕下狱,大批官员也因此被杀。但文官集团的庞大潜力是连老朱也无法动摇的,最终还
是要向他们妥协,以改组了事。说到这个地方,大家或许不清楚文官集团的潜力到底在哪
里?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宋代以来不断散布到人民心中的儒学。文官以儒学为至上,只要皇
帝还要靠儒学控制人心,就不可能根除这一势力。老朱虽然找不到更好的控制人民的手段,
唯有走平衡权力的老路。锦衣卫就是在此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它的成员,刚开始都是由忠
于皇室的贵族子弟组成,待遇优厚,主责是监督官员吏治是否清廉。这些方面都与我们现在
所看到的高薪养廉的廉政部门是一致的。它独立于军队之外,更不受文官统辖,大部分时候
是由皇帝的亲信,或是宦官,或是军人带领。直接向皇帝负责,有权不通过三司定论便可处
决犯人。这些设定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它远离文官集团这个庞大的势力之外,自成一派。至
于军队,明朝初期便已被肢解,皇帝和文官集团各掌一端,谁也无法完全取得控制权。结果
是终明一代,军队都是极期弱化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可以估算出明初处置功臣的真正
原因是什么。没错,就是视文武水火不兼容的文官集团。在这方面,老朱或许是和他们共
谋,但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说到底,他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的独裁者。大家所看的史书,全
部是出自文人之手。作者的立场很明显,是绝不会反对整个文官集团的。不管是谁的作品,
镇暴,平乱,斗奸,都是以文官的利益为正义方。甚至直到今天,无数的小说,只要以那段历
史有关的,无不以文官在侠士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厂卫为终。或许司马紫烟的作品深刻些,
写出了许多争斗的内幕,但立场,自始而终都未变。因为一旦反对文官集团,反对的事实上
就是他们自已所学的东西的,也就是反对自已数十年根深蒂固的理念。这,可能吗?不管后
人怎样看,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上,明朝绝对是属于非常强盛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尤
为如此。西方学者的统计显示,明万历年间,GDP占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达迦马等航
海家争先恐后欲前往中国,开拓黄金路线。无他,为利而已。然而在我们的历史上,明朝偏
偏又是中华中族最为懦弱的一个朝代。北方勉力抵抗蛮族的入侵,屡战屡败,甚至不可思议
地被瓦刺连掳两帝,掠地千里;东边仅万余倭寇便弄得沿海一片混乱,死伤败亡数以十万计,
被掠财产更是不计其数;南边无力平定安南(今日之越南),唯有默许其独立。终明一朝,始
终在混乱与和平,富足与失败中挣扎生存。直至最后与日本朝鲜一战,虽胜亦元气大伤,终
于被北方满族精骑突破边防,旌旗直指,国破家亡。若是仅看史书上的数百万常备军,名将
辈出,科技先进,人民富足,我们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如何灭亡的。甚至直到
崇祯亡国之时,中国的GDP仍占当时世界的60%。它原本有着足够的实力去维持更长时间,甚
至进一步发展得比现在的西方国家更好。曾有学者总结东西方千年争战的经验。这千年
的争战,包括了大唐远攻波斯,蒙古铁骑,十字军东征,撒拉丁大帝的庞大帝国,直至后来的
西方炮舰入侵。千年来从无断绝。这一经验就是: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存在与否是其生
存的关键。afly昨天的短文也略有讲述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没落,事实上这一趋势来源于
大唐一朝对藩镇作乱的深深恐惧,经宋开始走向文官治国,到明乃全面占据整个民族的心理
及生理。具体来说,是自唐玄宗时安禄山引诸藩作乱时开始的。在此之前,远至大秦,强汉,
近至隋朝,都是以武立国,文人相佐,彼此相得彰宜。唯唐时开始兴科举选才,文人治国。而
文官往往驾驭不了手握重兵的藩镇大员,于于屡有兵变。安禄山之乱平息后,文官集团趁势
把握政权,乃至军权。到宋太祖赵匡?(sorry,不知点打),自已便是叛乱的军官,更是忧心下
面手握军权的将领造反,于是"杯酒释兵权"。虽然国内是安宁许多,却终于使中华民族走上
懦弱之路。虽然有朋友喜欢说"战争是罪恶之源"一类反战的话,但从史学的角度去看,战争
却明显有着淘汰低劣,推陈出新的作用。就是以文明自许的欧洲诸国,不必说到黑暗时代的
战乱,就是近两百年以来,亦是彼此争斗不息,从未稍停。西班牙葡萄牙海上争战,英国大战
西班牙无敌舰队,英法殖民地大战,等等。战争有如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竞争机制,促使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在不断的危机感与竞争中奋力向上,并冲洗掉那些腐蚀其精神肉体的消极产
物。而我们中华民族,自宋以下,便已自内部消失了这种尚武精神。而不可竭制的腐败,便
是来自儒学中最消极黑暗的部分。但并不是没有过转机,只是历史无情,在紧要关头嗄然而
止,让中国继续滑向深渊。或许它是想令沉迷在安乐和平中太久的中华民族经历一场刻骨
铭心的伤痛,然后才能重新崛起吧!这个消失了的转折点,其来源,就是明朝最富有传奇色彩
的皇帝。虽然作为万人瞩目的帝王,一举一动都在史官眼中,然其所作所为,无不令世人瞠
目,令夫子折腰。直至他英年早逝(30多岁),曾经不齿其所为的臣子仍不然释怀,连所上谥
名(武)都充满了那种士大夫所不屑的冷嘲。无论从哪一本史书,稗官野史又或是正史长
文,对明朝一代的皇帝的评述,都给我们一个感觉,感觉他们又或是昏庸无能之辈,备受
权贵内臣操纵;又或是专横跋扈之士,借厂卫之手大权独揽,欺压忠良之士。孝宗,仁宗
或是前者,太祖,成祖便应是后者了。事实上到底是否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个较为温和的
君臣之争,便知一二。明世宗,又称嘉靖帝,是以堂弟继承堂兄武宗朱厚照的位。结果他
登基后要把自已亲生父母放进祖庙供奉,结果遭到一班廷臣极力反对。双方争斗七年之
久,仍然历久难下。最后还要靠张璁桂萼等人助力,世宗才得以勉力胜出。而一众阁老大
臣所坚持的是什么?仅仅是一个”祖宗成法”!无论从世宗后来的表现,又或从史官对他
的评述,他都是一个很有魄力,手段高明的君王。但即使是他,仍然无法驾驭根基深远而
又思想守旧的文官集团。前例只是一端,此后在抗倭,守边诸般大事上文官掣肘之处实是
多之又多,不胜枚举。其实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争,由来以久,历整朝未有断绝。太祖
杀胡惟庸,成祖斩建文旧臣,世宗连坐严嵩一党,崇祯以流言杀人,然而他们都未能触动
到文官执国的根本,结果杀了这十个百个,仍然不得不依靠另外十个百个文官。而这根
本,就是在极端化了的儒学。虽然名义上皇帝一人独揽大权,但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得不依
靠庞大的文官集团来实行。而极端化了的儒学强调守成,愚忠,结果是即使皇帝有改革之
心,亦无从下手,空呼徒然。即使明朝的历代皇帝一再建立各种新兴权力机构,以期从文
官集团中分出一些权力,诸如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等等,然而面对整个社会已成形
的极端化儒家形势,亦是有心无力,反而被其与文官结果,产生出新一代腐败势力。太祖
朱元璋为制衡文官势力而设锦衣卫,后被废除,成祖夺权后复设。结果锦衣卫被腐蚀,于
是设内厂以制衡。我们可以猜测他的原意,或是认为宦官遭阉割,不会有那么强的权力
欲,也较为忠心。然而内厂终不能免,再后又分设东西厂,内厂,都逃脱不了腐蚀的结
果。就如监军一样,成祖当初设宦官监军,无非是因为感到无力控制军队,然而最后监军
的宦官一样腐化不堪。
(一)文最后提到武宗朱厚照,民间欲称正德天子是也。单从史书或民间流传来
看,他实在是称得上上荒唐好色,昏庸无能之极。不爱宫中佳丽,偏好市井寻花问柳,皇
帝不做,却自封个总兵,还要荫及三代。然而拋开这些带有偏见的描写,从整个国家,整
个民族的角度去看,我们却能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正德帝。仅仅看其亲征塞外一战,史书
记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只说打了一仗,斩首十六级。倒是大书特书怎样劳师动众,伤
民耗财。给人的感觉,倒象武宗是个不学无术,一味好大喜功的人。事实上从那一战之
后,终其一朝,鞑靼都没有再度南侵,北方边防少有地安宁了十几年。而在此前不久,北
方野蛮民族还从未停息过滋扰,名闻一时的土木堡大败,更是被连掳两帝,引为奇耻大
辱。仅从武宗给自已加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一职,还有那些不尽不实的史
书,我们无从得知他在率军亲征的过程中,到底战果如何。然终其一朝,北方游牧民族未
敢南侵,却隐约可见一斑。要知使”胡儿不敢南下而牧,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直是历
代皇帝所梦想的伟业。汉武帝败匈奴,唐高宗灭突厥,方称一代明君。而即使是明朝最为
强势的皇帝明成祖,四征塞北,也未能尽功。反而是武宗不明不白地打得鞑靼数十年不敢
南下,殊为惊人。倒并不是说武宗军事能力有多强。其实在明朝一代,可以说是名将辈
出,王守仁,戚继光,俞大猷,袁崇焕,代有人出。然而在文官集团腐败无能的军事运作
下,无力回天。以明朝所奉行的卫所军制,将不统兵,兵不归将,所有士兵都是战时从各
地抽调而来,大略集中训练一下,便匆匆派上战场。后勤又完全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无
论粮草还是军需,都备受拖延。甚至各地以次充好,沙石当米,火药点不着火,精钢变粗
钢,屡见不鲜。而为防大将统兵自重,低到连百人调防亦要经重重申报,直至南京兵部回
令方能实行。以至若非受皇帝亲命的大将,其它将领甚至无法完全指挥自已麾下的部队。
朱厚照的出征得利,与他皇帝的身份大有关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可以随心所欲调动
各地军马,地方政府也不敢以次充好,各种军需源源而来。以这些一般将领没有的特利条
件,他能战胜野蛮民族,原也不算特优。能使他在历史上记上一功,却又令人无限可惜的
是,此役之后,武宗显然清楚地体会到整个帝国体制上的问题,开始大力着手改革。明朝
的著名将星中,戚继光无疑是最为辉煌的一颗,他以完美的抗倭战术,终结了日本长达百年
在东地沿海的劫掠。由于这一点,他在史书上的地位与朝鲜的李舜臣相似。同为抗日名将,
亦同样将日本人打得大败而归。然而戚继光的胜利并不是由他一个人的力量获得的,在他
之前,有一个人已将最大的三股倭寇逐一扫平,特别是荡清了倭寇中的中国人领导阶层。不
能不说,如果没有他,戚继光或许亦能成功,但至少要多耗上几十年时间。此人就是胡宗
宪。我把这二人并列为明朝两个名将,甚至不愿算上王守仁及袁崇焕。无他,他们都是具敏
锐政治眼光,善于顺应时势,能在非常不利的政治环境下游刃有余,并以此建立不世功勋。
而王守仁,实是时势所造,若非宁王作乱,他甚至拿不到军权。袁崇焕图有抱负,却不知灵活
变通,图一力以变天,结果不止身死,还名声涂地,被愚民生啖。此二人,有将军之力,无将军
之才。唯戚继光受万世景仰,胡宗宪却埋没烟尘,少有人知,这是为什幺?其实很简单,他们
都依附当权文官,以求获得政治上的支持,军事上的便利。唯戚继光依附的是张居正,胡宗
宪依附的却是严嵩。张居正实新法变革,虽触动文官利益,最终不得善终。然而谁也无法否
认他在位时所做的功绩,特别是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这些都是备受儒家道德称赞。史官
也只能对他功过参半,甚至是功多于过。戚继光也因而得以在史书中被大书特书,光耀百
世。然而胡宗宪所依附的,却是严嵩这个公认的大奸臣,大贪官。受其所累,史书上也把他
写成一个刚愎自任,才大德疏之人。我们只能从一些片面的记载中来大致知道他的功绩。
一代名将,埋没百年,令人长叹!倭寇为害最烈,称三大寇,一徐海,二汪直,三为麻叶,陈东,
手下都号称数万人,声势之浩大,令人瞠目。而明朝军务一向重北而轻东南,沿海卫所积弱,
兵士多不能战。常常被其以千余人组成机动部队,由一处登陆,直穿内陆,转战多处,疯狂抢
掠,然后再复登船,呼啸而去。胡宗宪其时只是福建巡抚的助手,眼见上司无能抗倭,并未直
言以进,而是暗中以美女珠宝贿赂权相严嵩之子严世蕃,得以进身以代,便宜行事。虽然这
种做法不算光明磊落,却是他洞彻官场黑暗后的明智之举。此后收江浙水兵加训,又调辽东
俞大猷部助力,更采取智取而不是力敌的战略,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干。明兵战力之
弱,举世皆知。巨盗萧显仅率百人,便可直掠数十县镇,破五十四处卫所,屠杀乡民千人。所
到之处,官兵闻风而逃。就算有勇武之士敢于正面交锋,如典吏苗远率千余兵士迎击桥头,
却被其突入阵中,枭了首级,余者皆心寒胆裂,狂逃百里,犹自两股战栗。举这一个例子,借
以说明明兵战力之差,其源何故?无非是承平太久,地方文风太盛,乡民争以懦弱为美。虽有
卫所,只是聊胜于无。再加上后勤太差,武器低劣,实是不堪一战。胡宗宪对敌我情势了若
指掌,才调辽东俞大猷部助战,以其与北方野蛮民族作战经年,既有战阵经验,又多有勇气,
不至临战逃脱。再调集江浙水兵苦训,可以助不谙水战的北兵一臂之力。虽稍有这些作后
盾,胡宗宪仍深知不足以和强横的倭寇正面以抗,唯有以智略取胜。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汪
直,甚至有吞并其它两股势力的意图。徐海与麻叶,陈东不得不联合起来,与其对抗。打了
几场小仗后,胡宗宪敏锐地察觉得这两者虽是联盟,却颇有心病,各怀鬼胎。胡宗宪便运用
人性的弱点,挑起两方互相残杀,然后一鼓作气攻灭其巢。胡宗宪的方法非常巧妙。麻叶手
下多是日本浪人,多贪财物,麻叶本人又好女色,最听妾侍谗言。于是他派细作买通麻叶手
下浪人及其两个侍妾,叫他们在营中散布,说道徐海被官兵招安,将捕他和陈东二人以进。
弄得麻叶疑神疑神。然后再派手下最出色的说客前往游说徐海,称道麻叶陈东已将降,挑起
徐海疑心,派人查看。适逢麻叶疑神疑鬼,不假详问,便即痛斥赶出。徐海以为他真有叛意,
先发制人,将麻叶拿下献上。胡宗宪又用麻叶名义,伪造书信寄给陈东,挑得陈东和徐海反
目。争来投奔胡宗宪。胡宗宪知道这些人反复无常,不可轻信。也不偏帮,就命他分地驻
守,两地相隔不远。就在当晚深夜,派俞大猷率辽东精兵化妆偷袭。两边都是各怀鬼胎,都
怕对方暗中使坏。被伪兵一击,混乱一片。俞大猷放得两把火,趁乱退去,引得两方怒火中
升,黑暗中撕杀不休,直到天明才发现中了计。此时两方精锐都已伤亡惨重,正在徐海与麻
叶等人相对痛哭时,俞大猷的辽东精兵在俞胡两人率领下整整齐齐行来。不等徐海质问,胡
宗宪先声夺人,一口气数落三人劣迹,大斥“罪不可恕”,亲率部下全军突进。这场小规模
的战斗亦是胡宗宪一生中最令史官不解之处。他明明可以乘夜晚徐麻等人混战不休之时,
一举歼灭。却偏偏等到双方分清敌我之后,再行现身,然后按最正规的作战成规,也就是
布好阵势,数落对方不是,以示出师有名,然后挥军大战。然而不管后人如何评说,胡宗
宪在这一场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猛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战后清点战绩时发现,这位身
位高位的文官,竟一人斩下敌首达七十余具!这一纪录,在崇文抑武的明朝一代,恐怕是
绝无仅有的了。徐麻两方本就打得筋疲力尽,手下虽仍有千余之众,也是非残即伤,片刻
间就被杀得干干凈凈。麻叶陈东都在战阵中被斩,徐海率几十人落荒而逃,最后被另一个
大倭寇首领汪直诱杀。此战最大的功绩还不在于歼杀多少倭寇,而是一举扭转深入民众及
当朝心中的“倭人强悍不可敌”的心理。严嵩与另一大奸臣赵文化也自此才正式大力支持
胡宗宪抗倭,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只是为自已积累军功,以图升官发财。胡宗宪一边与他
们周旋,一边练兵,造船,施计,突袭,十年间作战不下百次,每次均是谋略与武功并
重。倭人恨他入骨,却又奈他不何,只好痛骂他是“奸人”。同时他身居高位,手握权,
又交好严嵩,朝野均有骂他“奸贼”者。这些言语传入他耳中,胡宗宪也不动气,一笑而
已。